福智接班上師 - 如果只是一直毀謗別人,這樣不是學佛的人
透過仁波切對我們的教授,我們一定要對一切有情升起『如佛想』,不要毀謗、嫉妒他人,一旦這樣做,我們就離佛弟子很遠了。
日宗仁波切在『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』第一冊156頁倒數第二行說:
佛陀說:應該對一切有情升起『如佛想』。不僅要視上師為佛,也要把其他有情當成佛來看待。為什麼呢?因為一切有情都有佛性,在未來都會成佛;更重要的是,這麼做對我們不僅不會有任何損失,反而會有很大的幫助 - 我們心中的瞋恚、我慢、嫉妒都會減弱,也不會任意地毀謗他人。這些理路都值得我們反覆思維、運用。
我們會認為自己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真實的,所以看到他人的過失,就會不斷地批評;但對方是不是佛或菩薩的示現,卻是我們無法判斷的。佛陀說:『我與似我者才有資格評斷他人,其他有情則非如此。』這當中的『我』就是釋迦世尊本人,『似我者』是指其他的佛。由於諸佛具有一切遍智,所以能評斷其他眾生的優劣;但是佛以外的有情,包括登地菩薩及阿羅漢,由於心中仍有錯亂的認知,所以沒有資格評斷他人。我們不能因為看到過失就認為對方不是佛或菩薩的示現,那所造的惡業可就大了!在論點中也有提到:如同路上有個被塵土覆蓋的火坑,從表面看雖無異狀,但如果沒有提高警覺,一不小心掉下去,後果可就不堪設想;相同的,由於我們不清楚誰是聖者,所以在與他人相處更要謹慎小心,隨意批評他人是件很危險的事情。
佛與菩薩會示現各種不同的面貌來利益有情,有時示現成天人,有時則現為凡夫甚至魔王。如果他們有個特別的標誌可以辨識那還好,但是偏偏沒有,所以在無法分辨的情況下,把一切有情都視為佛,對我們來說才是最安全且最有利的。
日宗仁波切在『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』第一冊156頁倒數第二行說:
佛陀說:應該對一切有情升起『如佛想』。不僅要視上師為佛,也要把其他有情當成佛來看待。為什麼呢?因為一切有情都有佛性,在未來都會成佛;更重要的是,這麼做對我們不僅不會有任何損失,反而會有很大的幫助 - 我們心中的瞋恚、我慢、嫉妒都會減弱,也不會任意地毀謗他人。這些理路都值得我們反覆思維、運用。
我們會認為自己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真實的,所以看到他人的過失,就會不斷地批評;但對方是不是佛或菩薩的示現,卻是我們無法判斷的。佛陀說:『我與似我者才有資格評斷他人,其他有情則非如此。』這當中的『我』就是釋迦世尊本人,『似我者』是指其他的佛。由於諸佛具有一切遍智,所以能評斷其他眾生的優劣;但是佛以外的有情,包括登地菩薩及阿羅漢,由於心中仍有錯亂的認知,所以沒有資格評斷他人。我們不能因為看到過失就認為對方不是佛或菩薩的示現,那所造的惡業可就大了!在論點中也有提到:如同路上有個被塵土覆蓋的火坑,從表面看雖無異狀,但如果沒有提高警覺,一不小心掉下去,後果可就不堪設想;相同的,由於我們不清楚誰是聖者,所以在與他人相處更要謹慎小心,隨意批評他人是件很危險的事情。
佛與菩薩會示現各種不同的面貌來利益有情,有時示現成天人,有時則現為凡夫甚至魔王。如果他們有個特別的標誌可以辨識那還好,但是偏偏沒有,所以在無法分辨的情況下,把一切有情都視為佛,對我們來說才是最安全且最有利的。
觀音尊者2015於日本開示:做一個二十一世紀的佛教徒
回覆刪除現在我們在二十一世紀,二十一世紀裡物質的生活條件一直在發展當中,對物質的相關研究也好,或者如何提昇物質的教育也好,也在競相發展當中,可是物質雖然發展當中,可是確可以看到許多人為因素產生的災難,甚至互相殺戮、戰爭等等的人為災難是續存在的,這種災難持續存在主要的原因,或者來源,來自於我們對內心的認知不夠,或價值觀(偏失)而導致的後果,因為我們對於內在的價值不夠重視,無法真正的重視,而產生的後果,所以我們會看到西方人,會說我們世界正在面臨道德的災難,因此光是知識教育的水準提昇,或是人變聰明有智慧了,光是這一點,没有變法提昇快樂的水準,没有絶對性的關係。
快樂水準的提昇,是透過內心的調伏,調伏的愈多,內心就愈快樂,這是肯定的,內心如何調伏?透過慈愛而調伏。在教育提昇的同時,我們的腦力提昇了,我們慈愛也提昇了,這是大家都要去做到的,在這世界上,這些傳統主要的宗教信仰,都是在提昇或者是強調慈愛的價值。佛教與其它宗教所呼籲慈愛內容的不同點,在於佛教在提昇慈愛的同時又強調智慧的重要,也就是在智慧的基礎上來提昇慈愛。
以佛法的教義而言,因為佛法非常,且是根據實際狀況所做的一種詮述,在眾多信仰中,比其它教義而言,佛教的教義是宗教中唯一被科學獲得最多認可的一種教義,因為在過去的三十年間,我們和科學家進行了許多交流,也獲得了科學家許多的認可,像是龍樹菩薩的觀點也就被量子力學的學者所認可,在我們互相交流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在科學那邊可以學到許多色法,佛法叫色法,一般叫物理,那可以學到多很這方面內容,那我們佛教這邊可為科學帶來心理學的內容,有關心法的內容,我們可以搭配得非常好。
佛陀也說了”比丘與智者….”的偈頌文,這個偈頌文所說的就是要我們”反覆的去觀察”,所以這是佛教與其它宗教不同的特徵,尤其是那爛陀寺的傳承,因為他們(那爛陀傳承)會去強調說:”不要馬上相信我說的話,你要先觀察我的話!”
你們都是唸般若波羅密多經的人對不對?你們都有唸心經嗎?(大眾:有!)所以”依般若羅密多”就是”依智慧(觀察)”的意思(大眾:哦…..!)所以就是要好好的觀察!(大眾:好!...)只唸心經,腦子都不動!(大眾一陣哄堂大笑),然後唸阿彌陀佛很寶貴,這樣不行的(眾大笑)。
所以我要呼籲的重點是:”佛教徒要好好去學習,因為學得愈多,你聽聞愈多,聽聞愈多時你有愈多內容值得你去思考,你去反覆的觀察審思,唯有透過觀察才會獲得定解,有了定解之後才會歡喜的想要去改變自己,真正的內心改變是從此而來的。”
我的重點是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佛教徒了,那過去的佛教徒可能是隨著父母或者是環境的影響,他認為是一種傳統,保著一種信心延續至今,可是今天己經二十一世紀了,這是不同的,做為二十一世紀的佛教徒,我們要有不同的做法,佛法不再只是一個傳統,是一個得我們去學習思考反覆觀察的內容,因此才有辦法成為一個見理而產生信心的佛教徒,看到理由、見理而產生信心的佛教,這一句話不只對我們漢人佛教徒,也對所有的佛教徒,我都是如此的呼籲,謝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