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3月27日 星期二

慈悲的種子

提到孝順,您會先想到什麼?儒家,還是佛法?

聽聞過「七因果」教授的學子們,對於漢藏歷代祖師大德提示孝道的重要,且策勵學子由孝養父母,進而關愛家人、眾生的發心,相信更有感觸,也更能體會祖師們想在學子心中留下慈悲種子的深恩。

然而,也不乏修行人採取世間學者的角度,認為祖師們提示孝道,僅是要藉由儒家推廣佛法的方便,孝並非佛法內涵的一部份,孝養至親,僅僅世間道德,俗世情感。

筆者以下列出這兩種不同思惟抉擇做為對照,提醒自己,一方面,即便現今得能聽聞「七因果」教授者眾,是否抉擇此道,仍屬個人選擇;另一方面,修行人對於佛法內涵確需時時思辨,時時比對經論及傳承師長的清淨教授,以免偏誤。

#####
“所以那一種-我修行,我是對的,我不能對人有感情,有感情就情染... 是給自己冷酷無情找一個理由,應該是給自己不關心別人,以自我為中心找理由吧。正因為修行,更應該關心別人啊!”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思惟一:世出世間莫不以孝為本,孝養父母乃淨業正因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◎經論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
爾時,世尊告韋提希:「汝今知不?阿彌陀佛,去此不遠,汝當繫念,諦觀彼國淨業成者。我今為汝廣說眾譬,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,欲修淨業者,得生西方極樂國土。」
「欲生彼國者,當修三福:一者、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;二者、受持三歸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;三者、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。如此三事,名為淨業。」
佛告韋提希:「汝今知不?此三種業,乃是過去、未來、現在、三世諸佛,淨業正因。」
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
中品下生者,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孝養父母,行世仁慈,此人命欲終時,遇善知識,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,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,聞此事已,尋即命終。譬如壯士臂頃,即生西方極樂世界,經七日已,遇觀世音及大勢至,聞法歡喜,得須陀洹,過一小劫,成阿羅漢,是名中品下生者。是名中輩生想,名第十五觀。

《佛於忉利天上為母摩耶說法緣》
佛告諸比丘,拔濟父母,有大功德。 我由拔母,世世無難,自致成佛。以是義故,諸比丘等,各應孝順供養父母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◎祖師大德法語
[蓮池大師法語]
云何孝順貫一切法。答。十六觀經云。欲生彼國,當修三福。一者,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。二者,受持三歸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。乃至三者發菩提心等。夫養父母,事師長,受三歸,非孝順父母師僧三寶乎。曰不殺,曰十善,曰眾戒,曰威儀,而戒無弗備矣。是知戒不離孝,諸經互出,以孝為因,乃得往生。則此經實該淨土法門,但人自不察耳。是故念佛修淨土者,不順父母,不名念佛。父母生育,等佛恩故。不順師長,不名念佛。師長教誨,同佛化故。不順三寶,不名念佛。三寶雖三,統一佛故。盡理而言,順淨覺心,而不逆以濁染,是孝名念佛。順慈惠心,而不逆以慳貪,是孝名布施。順和柔心,而不逆以瞋恚,是孝名忍辱。順堅剛心,而不逆以懈怠,是孝名精進。順寂靜心,而不逆以散亂,是孝名禪定。順靈知心,而不逆以愚癡,是孝名智慧。類而推之,一切不逆,則萬法俱成矣。大哉孝也,豈獨名戒而已哉。


[印光大師法語]
世出世間莫不以孝為本。


[印順導師法語]
經中提到的大菩薩雖很多,而為中國民間所熟悉的,是觀世音菩薩與地藏菩薩。在我的故鄉,七月三十日,家家都燒地藏香,紀念地藏菩薩。一般學佛的人,每念誦『地藏菩薩本願經』,或發心書寫流通,可謂家喻戶曉,實由孝父母超薦父母而來。所以在七月中,除了盂蘭盆法會外,還有地藏法會,一般寺院也就特別忙碌了。這可見地藏菩薩已成為廣大的民間信仰。我們信佛的,應怎樣了解地藏菩薩的功德!

地藏菩薩不但在民間為民眾所崇仰,在出家的大德中,也有特別推重地藏菩薩的,現在舉兩位大德來說。明末清初,佛教史上有名的四大師,即紫柏、蓮池、憨山、蕅益。蕅益大師是一位大通家,禪、律、天臺、淨土,無一不弘揚。他特別推重地藏菩薩,曾於地藏菩薩前發願。他年輕時已受比丘戒,卻又在地藏菩薩前捨比丘戒而成為菩薩沙彌。近代的弘一大師,是人人所熟知的,他本是一位藝術家,後來出家,專研戒律,為近代唯一精研律藏的大師。他也特別推重地藏菩薩。

地藏菩薩不只是提倡孝道,超度父母,而且現聲聞身,度穢土眾,實為古代大德特別推重的原因。

[達賴喇嘛尊者法語]
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。我們並不富裕,我們所擁有的真正的財富是我母親對我們的愛。因為我們家裡充滿了歡樂。當我還是家裡最年幼的孩子時,她自然最疼愛我。當她去工作時,我騎在她的肩膀上。我和兄弟姐妹們從沒見過她臉上流露過憤怒。現在我仍覺得自己真是在上天眷顧之下長大。長大之後,我能夠憑借自己的智慧來培植慈悲心,但慈悲的種子是由我母親播下的。


[聖嚴法師法語]
佛教對於孝順父母的教訓,在大小乘的經律之中,可謂多得不勝枚舉...
比如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說:「父有慈恩,母有悲恩,母悲恩者,若我住世於一劫中說不能盡。」所以說:「經於一劫,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,而未能報一日之恩。」又說:「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,若人供佛福等無異,應當如是報父母恩。」增含卷十一以供養父母準同一生補處的大菩薩。在五分律卷二十二中,也有一個故事:當時佛的一位羅漢弟子,名叫畢陵伽婆蹉,因他的父母貧窮,想以衣食供養,但又不敢,所以請示佛陀,佛陀因此集合比丘弟子們開示:「若人百年之中,右肩擔父左肩擔母,於上大小便利;極世珍奇衣食供養,猶不能報須臾之恩。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;若不供養得重罪。」增含卷十一也有類似的教訓。


[證嚴法師法語]
修學佛法,不離「世間法」。世間說「百善孝為先」,修淨因、淨業的目標,是要達到佛與聖人的境界,但仍然要從做人開始。做人要飲水思源:我的身軀從哪裡來?父母如何為我付出愛心,我應該如何回報父母? 

父母愛子女的心是無微不至,這就是「慈母心」。我們若能以關愛子女的心,來孝養父母,即是真正至高無上的「孝心」。

孝養父母是百行之先、萬善之門,沒有孝養父母的心而想追求佛心,是不可能的事,要修持學習佛心,必須先培養孝養父母的心,所以說,孝養父母之心,就是清淨的佛心。捨離「孝」遠離「佛」,不念父母也無佛可念,這是佛陀教育眾生非常強調與重視的一點。

[星雲大師引經教]
* 若人百年之中,右肩擔父,左肩擔母,於上大小便利,極世珍奇衣食供養,猶不能報須臾之恩。《五分律》
* 供養於父母,及家之尊長,柔和恭遜辭,離粗言兩舌,調伏慳吝心,常修真實語。《雜阿含經》* 慈父悲母長養恩,一切男女皆安樂,慈父恩高如山王,悲母恩深如大海。《心地觀經》
* 若能在家孝父母,此即名為勝福田,現世流布大名稱,未來福報轉無量。《龍樹菩薩說法要偈》

[日常法師法語]
母親的恩德,你的的確確無法想像的,哪怕你老了。

我自己記得,前年我回去了,我母親八十幾歲了。我母親出門哪,我母親就給我說:「欸,還要這個、還要這個……。」那我那個弟弟就說:「哎呀,媽,你不要去管啦,難道還不知道嗎?」然後我弟弟就給我說:「欸!她老人家就是放不下。」我就給我弟弟說:「啊,你錯了,你不要這樣想啊!你想,天底下除了母親以外,有哪一個人一生這樣關心你的,有沒有?」你們仔細想想看。

以後啊,尤其是在家人,總覺得:唉呀!這個父母囉嗦。你從她那一方面去看,是囉嗦。但是她為什麼囉嗦你,不囉嗦旁人啊?她心當中始終把你看成她的孩子,她一心一意,從你在她肚子裡結生那段開始,一直到她兩腳一伸,她心裡沒有別的,就是關心你,這樣。

所以我四十年沒有回去了,回去了,啊!我母親也不能跑了,門口一聽見聲音,她還是纏著那個小腳,叮叮蹬蹬出來。然後呢,我當然看了很歡喜,然後我出門,她一定叮囑我這個、叮囑我那個… 是啊!她那個是五、六十年以前的概念,跟現在完全不相應。

但是我看見的,絕不是看見她的囉嗦,看見她始終把你看成一個孩子一樣,她全部精神貫注在上頭。然後一再跟我弟弟們講,到後來,所以他們整個地改變過來了。不管母親怎麼囉嗦,啊!她越是這樣,我越心裡面感到的溫暖啊!這天底下的的確確,你們仔細這樣想的話,你沒有一個人不會孝順,你絕對想不到一點點要違背父母的地方,你找不到了,這樣。

然後呢,你說你有沒有聽她?說實在我沒聽她。也曉得,當然你跑出去,你不可能照著你母親這樣去做,不可能哪!我做的事完全跟我母親不一樣。有的時候她回來了叮囑過了,她也就忘記掉了,回來她只看見,哎喲,你回來她很高興啊!有的時候她問你:「今天怎麼樣啊?」然後呢,你告訴她。啊!所以啊,儘管你告訴她的事情跟事實完全不一樣,她叮囑你要你向東,你偏偏向了西,她也沒有關係。這母親之真正偉大!

所以你只要體會到這個心情,不管她怎麼弄,不管她怎麼說,你只有一個,那個時候你只有一個念頭:你總想怎麼方式去報答她的恩!

###
「淨土三經」當中《十六觀經》當中(説)... 這個修的時候啊,「行世仁慈」。他在家的時候,做子女做好,孝順父母,用這個儒家的這個精神,然後拿這個精神回向,能夠往生,而且能夠往生到中品下生。說明什麼?說明這個孝如果真正用對了,這是淨土之因。你只要做對了,你就能夠達到淨土去,那個淨土是絕對沒有怨的,絕對是和睦的,這個才是真正「至德要道」。佛法都是講因果的,那我們從這地方就了解:喔!真是,它的確是跟佛道是完全相通的。


[真如老師法語:師父讓我們望向世界,變得善良]
所以,我們用慈悲、善良的眼睛看向了土地,就開始做有機;又用慈悲的眼神看向了海洋,所以我們淨塑;我們吃素;我們又關心老師和學生的關係。乃至很多年之後會成為成年人的孩子們,我們關心他們,孝順父母、友愛兄弟這些美好的品行,是否依然在孩子們中間喜聞樂道,還是大家已經不喜歡學了?所以師父也是辛辛苦苦地和老師們建立了園區。

一路走來,可以看看你我的生命,師父帶著我們改變了多少!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善知識引領我們,帶我們去改善,大家都知道,煩惱習氣重如泰山,承擔不起也反抗不了,就只能隨流而去。正是因為師父把我們這些人都聚集在一起學習,學習!學著思考、學習改變自己的思惟模式,我們才從一個以我愛執、只是關心自我問題的人,開始注意到關心他人,甚至關心所有的有情。

所以這個視野可不是一個平凡的視野,不管你我在沒學《廣論》之前有過什麼樣的生命經歷,在一個怎樣的平台上過著自己的生活,一旦匯入《廣論》的大家庭之後,我們就習慣於關注這些和人類息息相關的所有的問題。我想跟諸位說:「這是一個多麼偉大的改變!你們有意識到自己,已經在開始這種偉大的改變,可能已經改變很多年了嗎?」

所以憶師恩的同時,也就是看一看師父在我們的生命中做了多少改變,那麼這種改變就是對師父一個最美好的供養。為什麼?因為師父就想要我們離苦得樂,就想讓我們安樂,如果安樂只是自私地關注自己是不可以的,一定要捨自愛他。所以我們一定要關心環境、關心他人;不僅僅關心自己的小孩,也要關心別人的小孩;不僅僅孝順自己的老人,也要孝順世上所有的長輩。

如果本著這樣的一個精神的傳遞,我們在廣論班裡學習著、改善著,可能也掙扎、奮鬥著,那麼我們必定在世上,維繫出一種溫馨的、感恩的、良善的這樣一個人品。這樣的人品一再一再地在我們生命中、在我們對境的時候,哪怕對一朵花,我們都會用非常善良的、非常利益它的一個目光去看;哪怕對一個小動物,都是懷著利益牠的目光在看。

###
[真如老師法語:真誠關懷家人]
感恩戴德的話多說呀!如果你承担家務少,你對家人關心的少,那在碰面的那一刻,趕快綻放你生命所有的熱情說:「哇!非常謝謝你啊!你是我的大恩人。」多說一些感恩戴德的話,然後拼命幹活。甜言蜜語掛在嘴上,這樣會有很多修道的順緣。

反過來如果你是被冷落的人,一直悶在心裡:「呵!學佛有這樣學的?我不是眾生嗎?你就不管我啦?我心有多苦啊!」然後心裡酸酸的,還不敢講,因為自己也是修行人。

我建議最好溝通一下說:「最近你早出晚歸,我心裡有什麼痛苦,很需要談談,給我五分鐘談談。」會不會覺得這樣很沒面子?面子幾分錢呀!心中的苦樂才比較重要吧!實際點比較好吧。想跟人談話就說嘛,為什麼還要裝,那不是很累嗎?就說:「我想得到你的關心!跟我講話啊!十分鐘總可以抽出來吧!」這樣說會不會說完自己就變醜了?肯定不會的啊!

因為人與人之間真誠相互探討內心的問題,是可以達成一致的,就怕大家都是那一種,你心裡有一股東西擰著,我心裡有一股東西擰著,慢慢的一點小事就積化成很大的事情,有一天彼此僵持的狀態會達到一個高度 — 就火拼了。火拼之後我最怕是什麼呢?你會覺得《廣論》帶給你不幸了!由於你們家學佛,家庭破碎了,這是很奇怪的見解。
...

假裝精進,不管家人的死活,有一天,修道的障緣,就會讓你的修行停止一大段,你必須要處理這些事情,後院要著火了,怎麼在前面打仗啊?所以會最大牽絆你的精力。突然發現說,奇怪我這麼努力的修行,也沒傷害你,你生那麼大的氣幹嘛?就是生活的軌道突然改變,另一方不習慣,或者小孩不習慣。要注意有一點緩衝,不要忽然變成出家人一樣。

適當的關心一下,其實不用花多少時間,養成一個善於關心別人,體察別人的一個習慣。我們常會忽略生命裡的熟人。有的人在外面超級能渡眾生,回家就是不管那個死活的,不知道為什麼不遍一切?慈悲心就是不遍家人。

不是讓大家貪著,因為家庭問題處理不好是很麻煩的,心裡也是很痛苦的,總一份歉意在。如果覺得對家人有歉意,就表達你的歉意,如果覺得別人為自己的修行做了很多貢獻,那就表彰他的功德。就把自己的懺悔心和負罪的心在對方面前講出來。真心的、發自內心說:我對不起,我實在是忽略了。
...

人生真的能夠相面對的時光真的是不長,在生死中相互陪伴,就陪伴這段因緣。還打得你死我活,每天搞冷戰。實際上有一天大限來臨,你會發現,唉呀!我欠你太多了!我怎麼那麼對不起你呀!那個時候想補償就來不及了。因為生死是如此的迅速,能夠傾盡我的虔誠為一個人的心,實際上還是機會不多的。有機會大家還是把自己的愛心普及一下家人。
    
有人說夫妻感情好是情染,障礙來生出家。你那樣冷冰冰的就不障礙菩提心嗎?為什麼給別人關心就一定是情染?他天天為你付出,你不關心,不覺得也不太正確嗎?

師父應該不希望你們學廣論之後,家庭全都不幸吧!法人事業應該不是這意思吧!所以那一種-我修行,我是對的,我不能對你有感情,有感情就情染,我想出家,就給 自己冷酷無情找一個理由,應該是給自己不關心別人,以自我為中心找理由吧。正因為你修行,更應該關心別人啊!

要會聽喔!不要說:對!對!對!這就是說我家那一位,他就是這樣子,不要這樣聽喔!我可不是給你教訓人提供這麼多資料的,是讓你迸發你的愛心去關心那個常常為你付出的人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思惟二:儒家之孝乃人間道德,與佛法不相關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[法藏法師談 中國佛教史]
所以唐代的佛教,沿著此一線索向前,和家族制度的,家族制的社會的行事呢...
佛教就結合了這種家族的思惟,特別強調了孝道。
...
這樣子讓佛教也因為說,屈服要拜父母,被要求說要拜父母。
因此他也就在要拜父母,所以要尊敬孝順父母,
然後因此佛教就-更特別強調了孝道這種觀念。
...
中國儒家的這種父母為尊,而發展出來特別強調的孝道...
這件事情倒是沒什麼問題,
問題就在於禮拜這個問題上,
禮拜就代表著一種… 一種威權、一種價值的混淆了。
我既然辭親割愛,
我做為法王之座下的佛弟子,
覺悟之後呢,連佛陀都不拜他的父親了,
當然我們也應該遵守-這樣子的一個傳統,所以我們也不拜父母...

所以在當人類-進入了宗教的時候,
拿一句佛教的話來講,
父母給我肉身,
三寶給我慧命,
給我肉身,他只要行x就能得,是不是這樣?那我就得了。
他養我,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他自我愛-所發展,
他愛他自己所以他愛他兒女,所以他養我,
剛開始也是他的x欲,所以生下是我,
我之所以被他生,是因為過去世跟他的因緣,所以這純然是很世俗的。

然而三寶所能給我的,是一種凡俗生命的再生,是一種凡俗生命的昇華跟超越。
所以我禮敬,我因為超越了,所以我禮敬三寶,
禮敬我的師父,
禮敬我的善知識而不禮敬父母,
這在價值的意義上,
在宗教價值的高低分判上來講-是很合理的,
那你不信佛的人-當然不理解這樣,
因此你就認為我怪怪的,我出家人怪怪的。
我覺得這是,這是一個文化認知,還有宗教情操認知的差異而已。

[法藏法師談 以佛法解脫為本位談世俗儒家之孝]
今天講的什麼人間道德啦,什麼傳統道德啦,什麼孔老夫子怎麼樣,那些我們可以聽聽就算了,但那不是我們要推動的。

為什麼?佛是調御丈夫,能夠調伏一切眾生,他還會缺嗎?佛法還會缺嗎?

那佛法不缺,我幹嘛要去推動什麼人間道德,什麼儒家,什麼老子啦,什麼修女神父啦,他們也是菩薩再來啦,不需要講這個話。

6 則留言:

  1. 佛法不離世間覺啊. 佛陀不是發明一個殊勝無比的宗教. 佛陀只是發現世間真正的真相而已. 怎麼可能說信了佛就夠了. 世間父母師長都不看在眼裡. 都不必尊重!? 絕不可能有這種佛法. 是哪個人這樣講的?

    回覆刪除
  2. 奇怪了?哪有那種佛弟子?佛不是都規定比丘要孝養父母嗎?

    回覆刪除
  3. 極其顯然,思維一正確,思維二為非。

    回覆刪除
  4. 哎呀,凡夫稍微有點點名氣,就會開始被八風吹動,從言行舉止開始就放逸了,從此造下越來越多罪業,日後等著受苦.....

    回覆刪除
  5. 出家人當然可以說他只禮敬佛陀,不再頂禮父母,因為那一身袈裟的關係,他是應該這樣。
    但是對一般居士來說,佛陀沒有說:信我的人,你們不要再孝敬父母,不要再禮拜父母。佛陀沒有這樣說。佛陀反而教大家父母是大福田。

    回覆刪除
  6. 那些不修自心、一天到晚講"道理"、爭是非的人,不是真修行人。
    聽他們多言是浪費自己生命。

    回覆刪除